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丨碧血丹心照汗青——記周裕藩的抗日征程
2025-07-30 09:16:16 來源:平潭網 作者:林小玉日前,位于平潭君山片區(qū)裕藩村的周裕藩紀念館項目一期完工。項目建成后將打造集紀念、教育和傳播功能于一體的紅色文化基地。
談起周裕藩,便離不開那段烽火連天的抗日歲月。這位出生于流水盤團村(現為君山片區(qū)裕藩村)的革命志士,用短暫的生命,譜寫了一曲為民族解放而英勇獻身的壯歌。
少年立志,革命火種播撒海島
1932年,12歲的周裕藩隨祖父前往福清松潭小學求學,后考入福清縣立初級中學。在那里,他結識了地下黨人陳亨源等人,受其教誨與熏陶,抗日救國的種子在周裕藩心中悄然萌芽。1937年,剛初中畢業(yè)的他,以復讀為名進入平潭嵐華初中,實則肩負起秘密開展抗日活動的使命,并于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正式踏上革命道路。
懷著“抗日救國,匹夫有責”的信念,1938年9月,周裕藩邀請曾煥乾來到家鄉(xiāng)盤團村,以盤團小學教員的身份為掩護,創(chuàng)辦農民夜校。在昏暗的油燈下,他們向鄉(xiāng)親們宣講愛國主義思想,播撒革命火種;組織文藝宣傳隊走村串戶,喚醒民眾的抗日熱情。盤團村由此成為平潭革命的發(fā)祥地之一。
“家里長輩告訴我,爺爺的宣講,讓無數鄉(xiāng)親心中燃起了抗日的火種,這所夜校不僅是傳播知識的地方,更成了團結進步青年、發(fā)展革命力量的重要根據點。”周裕藩孫女周微微回憶,爺爺的革命事業(yè)得到全家人的全力支持,家里常把糧食賣掉,省下錢給他當路費。
即便后來考入福州協和農業(yè)學校,周裕藩也從未停下抗日宣傳的腳步。他利用假期回到平潭,深入田間地頭、漁排船塢,動員群眾合力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去。
武裝抗日,烽火中組建武裝隊伍
1939年,周裕藩被調往長樂,以推廣水稻良種為掩護,暗中聯絡工農群眾與青年學生,為組建抗日武裝積蓄力量,其足跡遍布福州、福清、平潭等多個市縣。次年,他赴武夷山中共福建省委干部讀書班學習,系統(tǒng)學習黨的理論與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政策,這為他后來領導武裝斗爭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回到平潭后,周裕藩與曾煥乾、徐興祖等人迅速行動,在大扁島等地組建起一支以學生為主的游擊隊——這是他組織的第一支抗日武裝,曾煥乾任指揮,他任副指揮兼隊長。
1941年4月,福清、平潭等地先后被日軍占領。危急時刻,閩南特委命令周裕藩回平潭組織抗日武裝。6月9日,以盤團村為基地的“大富民眾自衛(wèi)團”宣告成立,這是他組建的第二支抗日武裝。在周裕藩的帶領下,大家士氣高漲,在閩南特委領導下與日偽直接交火,取得勝利后,為保存實力,奉命撤往閩中根據地。
同年9月,日軍撤出福州周邊地區(qū),平潭光復。周裕藩與曾煥乾召開慶祝大會,臺下擠滿了來自全縣的愛國青年,抗日的火焰在歡呼聲中愈發(fā)熾烈。
“爺爺的革命生涯不僅僅在平潭。作為中共福長平特區(qū)書記,他還在福清、長樂、福州鼓山等地開展抗日游擊戰(zhàn)爭,先后組織創(chuàng)建了7支武裝抗日隊伍,成為閩海人民武裝抗日的重要力量?!敝芪⑽⒄f。
浴血奮戰(zhàn),25歲定格永恒青春
1942年至1944年,抗日形勢愈發(fā)嚴峻。周裕藩先后組織“閩中沿海突擊隊”“福長平抗日游擊隊”,在福州鼓山、長樂壺井等地開展游擊斗爭。1944年10月,日軍第二次入侵福建,周裕藩迅速集中原突擊隊員,吸收福長平三縣青年,分別在鼓山和長樂壺井重組抗日游擊隊,他任鼓山游擊隊隊長兼政委。
1945年1月,閩南特委命令恢復突擊隊,他帶領10名骨干赴長樂東洛島開展武裝斗爭。2月1日,在與敵人的殊死搏斗中,周裕藩不幸犧牲,年僅25歲。
“作為周裕藩烈士的孫女,我深感光榮,爺爺堅定的信念與無私的奉獻精神,是家族最珍貴的精神財富。他的故事是平潭人民抗戰(zhàn)史的縮影,更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寫照,他用這短暫的一生告訴我,什么是奉獻;他用錚錚鐵骨,詮釋了一個革命者的信仰?!敝芪⑽⒄f。
如今,平潭君山片區(qū)的裕藩村,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。村里的老人向孩子們講述:“當年有個叫周裕藩的年輕人,為了讓我們過上安穩(wěn)日子,把命留在了抗日的戰(zhàn)場上。”周裕藩播下的革命火種,早已在這片土地上長成參天大樹,而他的名字,將永遠鐫刻在平潭人民的記憶中。
最熱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