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精品国产大片免费观看|久热精品在线视频|国产高清精品aaa|日韩综合永久久网

  • <small id="vt5ti"></small>
    1. 閩人智慧·平潭篇⑦丨平潭石頭厝:海島居住文化的“活化石”

      2023-06-23 18:14:12 來源:平潭網 作者:李序拓、余小燕、陳瀾清 部分圖片為資料圖

      東海之濱,風起浪涌,平潭島如麒麟躍然海上。在這座島上,石頭是最鮮明的元素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平潭將軍山上,石林密布鑲嵌在綠植中,美不勝收

      石頭,千百年來與平潭人民生活息息相關。其中,依山傍海、錯落有致的石頭厝是最別致的風景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平潭石頭厝,面朝大海、背依青山,猶如童話中的城堡

      眾所周知,中國傳統(tǒng)民居以磚、木建筑為主,成群的石頭房子少見。而平潭是中國沿海石頭厝成片保存最完整的地區(qū)之一,只要有村落的地方,就有石頭厝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質樸滄桑的石厝群落整齊地排列在沿岸的山坡之上

      石頭厝凝聚著海島先民戰(zhàn)天斗地的生存智慧,承載著平潭兒女打拼世界的濃濃鄉(xiāng)愁,不僅是風情濃郁的獨特民居,也是平潭島地域文化和歷史的縮影,被譽為海島居住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.

      圖片

      從石桌、石椅到石板路、石頭厝……在中國,很少有地方像平潭這樣,幾乎所有一切,都離不開石頭。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平潭人不斷與石頭“硬磕”呢?

      首先是地理自然條件和資源影響。當地人曾風趣地說平潭有“三寶”——風、沙、石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石頭厝形似碉堡

      平潭屬于灣外島嶼,孤懸在海岸線外,受臺灣海峽“狹管效應”影響,一年四季均有大風天氣,是中國強風區(qū)之一。

     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,平潭大規(guī)模植樹造林、防風治沙之前,大風裹挾著飛沙,是平潭人民需要面對的生存常態(tài)。在這樣的地理和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下,堅固耐用的石頭厝,最能夠抵抗風沙侵襲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堅固耐用的石頭厝

      另外,平潭原來是一座孤島,交通不便,又缺乏磚、木等建筑材料,從外地運輸成本高昂。但平潭盛產巖石,花崗巖儲量極為豐富,漫山遍野的石頭是價廉易得的建筑原材料。

      “平潭島,平潭島,光長石頭不長草,風沙滿地跑,房子像碉堡”,這句多年前流傳的民謠形象地道出了石頭厝的誕生環(huán)境和特征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青石石頭厝

      當然,石頭厝興起也受人文條件影響,包括生產生活、習俗信仰、審美觀念等。海島的自然災害和危險指數遠大于內陸,石頭厝質樸穩(wěn)重,是島上居民內心安全感的重要依托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坐落在青山中的石厝群

      在平潭,“起厝”,即蓋房子,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?!拔雌鹭?,先下基”。在蓋房子之前,要先選個黃道吉日,挖好地基填入基石,還要按照習俗,在后墻正中砌三塊方石做奠基,底部用硬幣墊著,求安圖財。

      “起厝”用的石頭,也要事先預備好。石匠們就近取石,看準石料的脈絡和走向,打下一排鏨子,一錘緊貼一錘地打,打出合適的石塊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打石工具

      圖片

      裂開的花崗巖石斷面平整,稍加修整,便是塊搭建石頭厝的好材料

      圖片

      手工打石

      請來“起厝”師傅,開始一石壘一石的“浩大”工程。石厝整體落成后,需要選個好日子上梁,掛紅燈、結紅彩、放鞭炮,用上等杉木,圍繞主梁兩側逐級鋪下,釘上櫞片之后再壓上瓦片。

      瓦片相壓也極為講究,中間一片瓦片弓壓在兩邊凹瓦上,形成水槽便于排水,弓瓦上再壓上一排石塊防風掀開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壓瓦石

      堡壘式的石頭厝固然是先民們就地取材、因陋就簡的被動選擇。但從實用功能來講,這種“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”的生產型居住選擇,也是祖先們的一種生存智慧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山嶺、石厝、古樹、海景相互映襯,營造出一個靜謐和諧的山海村落

      圖片

      那么,平潭島上的石頭厝究竟是什么時候興起的呢?

      據《平潭縣志》記載,漢代以前,平潭的民居多是簡易的石漁竂;到了唐宋時期,石頭厝發(fā)展為多間組合的平房排屋;從清代中葉開始,平潭島上結構完備的四扇厝出現……

      圖片

      四扇厝

      在平潭現有的石頭厝里,從結構上歸類,主要有三種類型,分別是四扇厝、竹篙厝、官厝。

      “四扇厝”是平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民居類型?!八纳热g”,中間為廳,兩邊為房。廳又分大廳與后廳,大廳是家族生活聚會的公共核心空間,后廳多做廚房或倉庫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四扇厝平面圖(來源:《平潭傳統(tǒng)石厝民居建筑特征及其價值分析》)

      單層四扇厝民間俗稱“過楣了”,意思過了門楣就封頂了。后期,四扇厝發(fā)展成兩層建筑,廳堂有挑空和不挑空兩種。

      平潭傳統(tǒng)民居格局變化大多以四扇厝為基本單元進行延展。如果你仔細觀察“四扇厝”,會發(fā)現有的房子像是缺了一角,并不完整,房屋邊角常留下鋸齒狀堆砌的石塊。

      這是因為以前多數人家在建房子的過程中,若沒有足夠的資金,就先蓋左房和大廳,右邊廳墻出現“虎齒墻”,俗稱留碼頭,可便于今后建房的銜接。這一式樣,如今成了平潭石頭厝民居的一個特色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“留碼頭”

      “竹篙厝”是平潭石厝民居的又一特色。

      清代平潭與臺灣班兵換防,產生了很多兵營,“竹蒿厝”就是由兵營演變而來。這種建筑類似閩南建筑,特點是以數十間房連成排厝,依次是前天井、廳堂、住房、后天井,前有大門,后有小門,直進直出,所以形象地稱為“竹蒿”。

      硬山屋頂,石墻結構,魚眼天窗,猶如碉堡、地道,利于戰(zhàn)斗。

      竹篙厝的房頂多為不出檐或出半檐,早年平潭大路頂、左營、右營的民房大多數是“竹蒿厝”樣式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竹蒿厝

      除了這兩種建筑類型,還有一種就是官邸府第的石頭厝。

      這些官厝就是水師官員的家產,其中以“詹厝”為代表,即詹功顯提督府大宅院。它是平潭目前碩果僅存的一座清代官宦府邸,為閩南紅磚石構,柱礎為石材,木柱承梁,配以精雕細刻的木構窗花,規(guī)?;趾?、氣派不凡,書寫著水師世家的輝煌和榮耀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詹厝

      在民國時期,平潭還出現了“南洋客”返鄉(xiāng)興建的“番仔樓”風格的中西合璧的石頭大厝。最明顯的特征是從單層向雙層的轉變,有的還呈四合院式樣分前后落或單落圍分布。

      時光荏苒,斗轉星移。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,人民富有了,交通方便了,現代建筑材料鋼筋水泥逐漸取代石頭成為主要的建筑原材料,傳統(tǒng)石頭厝也隨之漸漸淡出歷史舞臺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青峰村石頭厝,毗鄰大海

      圖片

     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,“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(xiāng)愁”是其題中要義。同時,平潭正迎來千載難逢的發(fā)展機遇,特別是國際旅游島建設,讓鄉(xiāng)村旅游和石頭厝迎來一個歷史轉折點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自2017年起,秉持“在保護中發(fā)展,在發(fā)展中保護”的原則,平潭對石頭厝進行科學合理的規(guī)劃管理和開發(fā)利用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白青白沙村石頭厝

      目前,已完成全區(qū)約228平方公里石頭厝村落、51000多幢房屋的普查,編制了《石頭厝保護專項規(guī)劃》,劃分出石頭厝風貌保護區(qū)和建設管控區(qū),并根據不同類別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。

      同時,按照“一村一品、一村一特”的發(fā)展理念,做活做大石頭厝文章,通過整合自然、歷史人文等方面的資源,立足海島鄉(xiāng)村資源稟賦,推動民宿產業(yè)特色化,助力平潭旅游發(fā)展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平潭草嶼島

      北港文創(chuàng)村,就是一個典型例子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北港文創(chuàng)村

      七八年前,北港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,全村只有四百多戶,絕大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,留下許多破敗不堪的石頭厝。

      2016年,平潭將北港村定位為文創(chuàng)村,立足于對臺區(qū)位優(yōu)勢,建設兩岸共同家園文化創(chuàng)意聚落區(qū)。隨著“石頭會唱歌”“半坡民宿”“石鑼石鼓”“風中旅行”“九月美宿”等兩岸文創(chuàng)團隊的入駐開發(fā),讓古老的石頭厝煥發(fā)出新生機。

      平潭北港村的石頭厝依山勢而建,鱗次櫛比,已成為平潭的“網紅打卡”地標。

      隨著越來越多原創(chuàng)音樂人、手工藝人、藝術家的到來,更增添了北港村的文化氛圍,提升了旅游體驗性、參與感。

      圖片

      “石頭會唱歌”藝術聚落

      按照“政府引領+市場主導+示范帶動+兩岸融合+全員參與”的發(fā)展運營模式,北港村打造成為了集文化創(chuàng)作、民宿體驗、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特色主題村,旅游發(fā)展風生水起。

     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。

      在馬腿村,整村文旅綜合開發(fā)項目在此落地,堅持“保護為主、修舊如舊”原則,盤活了村里幾十棟老石厝;在磹水村,石頭厝改造成輕奢民宿鱗次櫛比,與長江澳風車田交相輝映;在上樓村,臺灣青年團隊通過“樓臺會”的文創(chuàng)與村史、舊物結合,讓古石厝釋放出獨特風韻……

      圖片

      磹水村

      隨著時代發(fā)展帶來的機遇,這些被《中國國家地理》雜志形容為“謎一樣的彩色城堡”的石頭厝,已然成為平潭旅游發(fā)展的一張“金名片”。

      責任編輯:詹翔宇

      最熱評論

     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